由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、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和安徽方泉影业联合主办,电影剧本《蒋家河口》研讨会30日在巢湖市举行。
新四军抗日第一枪搬上银幕
安徽巢湖蒋家河发源于银屏山北麓,经裕溪河注入长江,与裕溪河在巢县(今巢湖市)县城东南约5公里处交汇,称蒋家河口。1938年5月12日,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一部在此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第一仗并获全胜,史称“蒋家河口战斗”。此役以少克众,以弱胜强,孤军深入,出奇制胜,给了嚣张跋扈、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,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和士气,从此展开了大江南北如火如荼的抗日游击战争。电影剧本《蒋家河口》便以此为背景创作,作者为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、安徽大学兼职教授、作家许泽夫。
安徽方泉影业集团董事长、电影《蒋家河口》制片人郑辉告诉记者,目前《蒋家河口》电影剧本已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审核通过,正在等待国家电影总局发放电影备案回执单,一切顺利的话,预计电影将于今年9月开拍,届时将会邀请国内老戏骨和省内外表演专业学子参与拍摄。为了让该片剧本精益求精,剧本研讨会邀请了安徽省文联副主席、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禹成明,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郑立新,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殷大文,安徽省广播电视联合会视听传媒艺术委员会会长薛超,以及巢湖市文联主席包先华和巢湖市作协主席方华等人,集思广益开诚布公为《蒋家河口》电影剧本把脉。
小成本故事精益求精“武戏文唱”
与会专家首先对《蒋家河口》剧本的立意和故事线给予了充分肯定,大家普遍认为这部红色题材的电影剧本从选材到创作都非常敏锐,故事线清晰,结构合理,层次分明。但制作方和编剧本人表示,研讨会就是要听“建议和不足”。薛超首先表示,真实历史事件不好写,他直言在故事核真实的基础上,可以有更多人物塑造,“总体上来说,剧本53个场景,内容上单线推进来说还是单薄了一些,瘦了一些。”对此,薛超给出了四点建议:第一点,点睛之笔应该围绕着“第一枪”和“胜利”来造势和叙事;第二点,新四军背后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可以丰富一下细节;第三点,新四军东进可以增加一些内容;第四点,一些历史细节的确信和地方语言的使用要更加考究。
郑立新表示,《蒋家河口》在结构、人物和情节上,是一个小成本的数字电影里“能看见的好剧本”,“看你对这个片子的诉求,如果是要做精品上院线,做成大片,这个体量是不够的。它不像《血战台儿庄》和《百团大战》,所以是小切口,用精彩的故事和人物来打动人感染人。真实的故事是好基础。我看了《蒋家河口》的剧本,就是四个故事线,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。”郑立新认为,《蒋家河口》的男一号个性上的特点不够,反而是几个小人物比如剃头匠有点特点。“我觉得大刀队是个看点,有冲击力,大家能够记得住,因为真实的战斗就有大刀队。小的细节是很有意思的,智胜这一块可以想一些点子。”
结合历史上这次战斗的规模和结果,禹成明给出的意见是四个字:武戏文唱。“和纪录片不同,故事片就是虚构类,合理情况下允许虚构,所以这部戏我建议武戏文唱。”禹成明 说,“我们拍不出《大决战》也不是为了拍《八佰》,所以要以巧取胜。《蒋家河口》的故事,让我想到的是《三进山城》和《平原游击队》。”